释义 |
文身- 拼音:wén shēn
- 注音:ㄨㄣˊ ㄕㄣ
词语解释- [tattoo] 在人的皮肤上刺绘出有颜色的花纹或图形
- 1.在身体上刺画有色的花纹或图案。《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髮文身,有不火食者矣。” 孔颖达 疏:“ 越 俗断髮文身,以辟蛟龙之害,故刻其肌,以丹青湼之。”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回仪卫》:“有三五文身恶少年控马,谓之‘花褪马’。”《新编五代史平话·汉史》:“ 刘知远 出去将钱雇倩针笔匠文身,左手刺个仙女,右手刺一条抢寳青龙,背脊上刺一个笑天夜叉。” 清 洪颐煊 《读书丛录》卷十八:“断髮谓剪其髮,文身谓文饰其身。” 蔡元培 《民族学上之进化观》:“例如未开化的民族,最初都有文身的习惯,有人说文身是一种图腾的标记;有人说文身是纯为装饰……文身之法,或在身体各部涂上颜色,或先用针刺然后用色。”
- 2.犹修身。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渠水》:“余谓俊者所以智胜羣情,辨者所以文身祛惑。”《北史·常爽传》:“六经者,先王之遗烈,圣人之盛事也,安可不游心寓目习性文身哉!”
[tattoo] 艺术指刺破皮肤而在创口敷用颜料使身上带有永久性的记号或花纹图案。在皮肤上造成隆起条纹瘢痕的作法,有时也称作文身。世界大多数地区均有文身的习惯,此行为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埃及人和努比亚人的木乃伊,尽管文身可能具有表明身份、等级、资格及渴望避免疾病和灾难的发生等作用,但文身本身所具有的装饰作用可能是导致此种行为最普遍的动机。根据1769年J.库克探险队的记载,文身一词最早来自塔希提岛。最早的电子文身器械1891年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