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灵魂(靈魂)- 拼音:líng hún
- 注音:ㄌㄧㄥˊ ㄏㄨㄣˊ
词语解释
- 1.迷信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楚辞·九章·哀郢》:“羌灵魂之欲归兮,何须臾而忘反。” 汉 蔡邕 《陈留太守胡公碑》:“灵魂徘徊,靡所瞻逮。”《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三:“ 兴娘 吾儿,你的丈夫来了,你灵魂不远,知道也未?”
- 2.指生命。 叶紫 《星》第五章:“她很不愿意这弱小的灵魂孤零零地留在世界上,去领受那些凶恶的人们的践踏。”
- 3.指精神、思想、感情等。 清 秋瑾 《宝刀歌》:“宝刀之歌壮肝胆,死国灵魂唤起多。” 巴金 《随想录·文学的作用》:“文学作品能产生潜移默化,塑造灵魂的效果。” 魏巍 《谁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美丽和宽广。”
- 4.指人格,良心。 瞿秋白 《出卖灵魂的秘诀》:“从 中国 小百姓方面来说,这却是出卖灵魂的唯一秘诀。”
- 5.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周恩来 《抗战军队的政治工作》:“以革命主义为基础的革命政治工作是一切革命军队的生命线与灵魂!” 任德耀 《小足球队》第四幕:“你是我们球队的灵魂,得分的钥匙。”
[soul] 通常指人的非物质方面或人的本质,人活着时和身体联系,死后离开躯体。关于灵魂的概念几乎在所有的文化和宗教中都有记载,尽管解释不相同。古埃及人相信有双重灵魂,一个守候在尸体附近,另一个前往阴间。早期希伯来人并不认为灵魂和肉体有别,但后来的犹太作家察觉人的肉体和灵魂是不同的。基督教神学采用希腊灵魂不死的学说,并补充上帝创造了灵魂并将其作为概念灌入身体。在印度教中,每个灵魂或我,都是在时间开始时产生的,都被囚禁在现世的肉体中,死亡后依据业的学说进入新的肉体。佛教否定灵魂的说法,认为任何关于自身的感觉都是虚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