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 | 王明 |
释义 | 王明
词语解释
王明(1904年4月—1974年3月27日),男,原名陈绍禹(一说玉),字露清,安徽金寨县双石乡(现属安徽六安市)码头村人,中共前期的重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考入位于六安的安徽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简称三农)。1924年秋,考入国立武昌商科大学预科学习。1925年6月,在武昌积极参与支持上海“五卅运动”的活动,被推选为武昌学生联合会干事和湖北青年团体联合会执行委员。1925年10月,经许凌青和张浩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担任国民党湖北省党部宣传干事。11月去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9年王明回国,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宣传干事,后调中共中央宣传部任《红旗》报、《劳动》三日刊的编辑。 1931年初,在他的老师、共产国际执委兼东方部部长米夫(Pavel Mif)的支持下,在中共六届四中全会上,王明进入中共领导层,并在同年1月至9月间成为中国共产党实际最高领导人。根据中共官方的声称,王明此后在中共内部逐渐形成了一支以王明为代表的、即后被中共称为“教条主义”的派系(也被称为“共产国际派”)。中共认为这一派系的主要特点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和苏俄革命经验神圣化,忠实执行共产国际对中共的一切指示。例如,同期的中共另一位领导人张国焘就曾在党内刊物(《实话》第十三期)上发表文章称“陈绍禹同志等是坚持执行国际和党的路线的最好同志。” 1931年9月,王明作为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去了莫斯科,秦邦宪为临时中央总书记。根据大陆官方的说法,秦邦宪在这一时期充当了王明在中共的代理人的角色,继续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秦邦宪等人否定毛泽东等建立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和游击战争等方针,并剥夺了毛泽东等人的军权。 1933年,中共第五次反围剿惨败,在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上,张闻天取代秦邦宪总负责政治,会议也恢复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1937年10月,王明从莫斯科返回延安,执行共产国际的抗日战争统一战线政策,任中央统战部长、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在延安整风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共产国际派”成为了最主要的批判和教育对象。1945年中共“七大”上,王明落选政治局成员,仍当选中央委员,在44名七届中央委员得票数中排行倒数第二,此后任中央法律委员会主任。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明担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制定了《婚姻法》等多项法律,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低票当选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当时已赴苏联治病,此后一直居住在莫斯科直至逝世。 文革时期王明曾计划返抵中国,在新疆建立根据地,企图推翻毛泽东,由于苏联不支持而未实行。1974年王明自感深患重病,抱病完成回忆录《中共五十年》,作为自己与毛泽东40年来恩恩怨怨的一个交代,3月27日,王明病逝于莫斯科。苏联以“共产国际的老朋友”的名义将其安葬在莫斯科郊外的新圣母公墓。 |
随便看 |
汉语词典收录了463404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词语的中英文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