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目录- 1 基本信息
 - 2 基本解释
 - 3 详细解释
 - 4 《康熙字典》
 - 5 字源字形
 - 6 English
 
  |  
   基本信息  -  于 
 -  部首:二,部外笔画:1,总笔画:3
 -  繁体字:於 
 -  拼音:yú    注音:ㄩˊ   
 -  五笔86、98:GFK  仓颉:MD  郑码:advv
 -  笔顺编号:112  四角号码:104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4E8E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yú   ㄩˊ-  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
 -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
 -  姓。
 
  汉英互译for   of   to   when   at  方言集汇 -  粤语:jyu1 jy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  潮州话:i1 [澄海]e1(ur) [潮阳]u1
 
   详细解释 〈动〉-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   往;去 [go]
-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   取 [take]
-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   如;好像 [look]
-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   又如:于何(如何)
 
 
  词性变化於 yú〈介〉-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   又
-  成于机杼。
 -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   又
-  葫芦置于地。
 -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  何有于我。——《论语》
 -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又-  同于幻。
 -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姓-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   又
-  以免于难。
 -  可以免于难。
 
  -   “於”
 -   另见 yū
 
 
  常用词组·于今 ·于思 ·于时 ·于是   《康熙字典》 -  《子集上》《二字部》 ·于 ·康熙筆画:3 ·部外筆画:1
 - 《唐韻》羽俱切《集韻》《韻會》《正韻》雲俱切,音迂。《爾雅·釋詁》于,曰也。 又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 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又《聘禮》賄在聘于賄。《註》于讀曰爲。言當視賓之禮,而爲之財也。又《司馬相如·長門賦敘》因于解悲愁之辭。 又未定之辭。《公羊傳·僖二十八年》歸于者何。歸于者,罪未定也。 又行貌。《韓愈·上宰相書》于于焉而來矣。 又于于,自足貌。《莊子·應帝王》其臥徐徐,其覺于于。 又鐘兩口之閒曰于。《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銑閒謂之于。 又《前漢·元后傳》衣絳緣諸于。《註》大掖衣也。 又《唐書·元德秀傳》明皇命三百里內刺史縣令,以聲樂集,德秀惟樂工十人,聮袂歌于蔿于。 又草名。《爾雅·釋草》茜,蔓于。《註》生水中。一名軒于。《司馬相如·子虛賦》菴閭軒于。 又木名。《爾雅·釋木》棧木,于木。《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觡。 又淳于,縣名。今密州安丘縣,古淳于國。 又姓。周武王第二子邘叔之後,以國爲氏,後因去邑爲于。又淳于,宣于,鮮于,多于,𨷖于,皆複姓。又三氏姓。勿忸于,阿伏于,見《魏書·官氏志》。 又助語辭。《詩·召南》于沼于沚。《朱傳》于,於也。《周易》《毛詩》於皆作于。于於古通用。 又《集韻》邕俱切,音紆。廣大貌。《禮·檀弓》邾婁考公之喪,徐君使容居來弔含。有司曰:諸侯之來辱敝邑者,易則易,于則于,易于雜者,未之有也。又《文王世子》仲尼曰: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於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又《正韻》休居切,與吁通。歎辭。《詩·周南》于嗟麟兮。*考證:〔《禮·聘禮》賄在聘于賄〕 謹按本書之例禮記謂之禮,此出儀禮不當稱禮,謹省上禮字。〔《周禮·冬官考工記》鳧氏爲鐘,兩欒謂之銑,兩銑謂之于。〕 謹照原文兩銑改銑閒。〔《爾雅·釋木》棧木,于木。《註》僵木也。江東呼木船。〕 謹照原注木船改木觡。 〔《文王世子》周公抗世子法于伯禽,所以善成王也。仲尼聞之曰,爲人臣者,殺其身有益于君,則爲之,况于其身以善其君乎。俱與迂通。〕 謹按周公至其君乎皆仲尼之言,此誤於聞之上增仲尼二字,謹照原文周公上增仲尼曰三字,聞之上省仲尼二字。法于益于兩于字照原文改於字。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English in, on, at; go to; surna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