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目录- 1 基本信息
 - 2 基本解释
 - 3 详细解释
 - 4 《康熙字典》
 - 5 《说文解字》
 - 6 字源字形
 - 7 English
 
  |  
   基本信息  -  颇 
 -  简体部首:页,部外笔画:5,总笔画:11
 -  繁体部首:頁
 -  繁体字:頗 
 -  拼音:pō    注音:ㄆㄛ   
 -  五笔86:HCDM  五笔98:BDMY  仓颉:DEMBO  郑码:xigo
 -  笔顺编号:53254132534  四角号码:4128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 9887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頗)pō   ㄆㄛˉ-  偏,不正:偏~。~覆。~僻。
 -  很,相当地;~为(wéi)。~佳。~久。~以为然。
 -  姓。
 
  汉英互译considerably   fearfully   oblique   pretty   quite   rather  方言集汇   详细解释 頗 pō〈形〉-   (形声。从页,皮声。页( xié),人头。本义:头偏)
 -   同本义 [oblique;be inclined to one side;slant]
-  颇,头偏也。——《说文》
 
  -   偏,倾斜,不平正 [inclined]
-  循绳墨而不颇。——《楚辞·离骚》
 -  天不颇覆,地不偏载。——《史记·匈奴列传》
 -  无偏无颇,遵王之义。——《书·洪范》
 
  -   又如:颇覆(偏至一侧,只覆盖一部分。喻偏颇不公平;倾覆,倾倒);颇廻(偏差不正);颇侧(偏侧,不正);颇缘(饰有斜纹的边缘)
 -   偏邪,不公正 [partial;prejudiced;biased]
-  君刑已颇,何以为盟主?——《左传·昭公二年》
 -  朝廷不颇。——《荀子·臣道》
 -  刑之颇纇。——《左传·昭公十六年》
 -  书辞无颇。——《左传·昭公十二年》
 -  人用侧颇僻。——《汉书·王嘉传》
 
  -   又如:偏颇(偏于一方,不公正);颇子(歪心邪意;歹心);颇僻(偏颇邪僻);颇偏(不公平。也作“偏颇”);颇邪(偏颇邪恶);颇说(邪说);颇险(邪恶不正);颇辞(不正之辞);颇类(偏颇不平);颇激(偏激)
 
 
  词性变化頗 pō〈副〉-   略微;稍 [rather]
-  颇通诸子百家之书。——《史记·贾生列传》
 -  周以来乃颇可著。——《史记·三代世表》
 -  山界颇开。——《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   又如:颇识几字,颇可(稍可);颇有用;颇败(稍微击败);颇采(稍稍采用);颇脱(时或,间或);颇讥(略有讥刺)
 -   很;甚 [very]
-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敢遽轻吾国。——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然小孤之旁,颇有沙洲葭苇。。——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   又如:颇颇(很是;甚是);颇为出色;颇多;颇少;颇佳;颇甚(极甚);颇为得体(甚为切当)
 -   不可。通“叵” [don’t]。如:颇奈(颇耐。可憎,可恨。同叵耐);颇我(我是彼非)
 
 
  常用词组·颇丰 ·颇孚 ·颇为   《康熙字典》 -  《戌集下》《頁字部》 ·頗
 - 《唐韻》《集韻》《韻會》滂禾切《正韻》普禾切,音坡。《玉篇》不平也,偏也。《書·洪範》無偏無陂。《釋文》舊本作頗,音普多反。《又》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傳》在位不敦平,則下民僭差。又《多方》爾乃惟逸惟頗,大遠王命。《韻補》古義字皆音俄,周官註亦音俄,故古文尚書本作無偏無頗,遵王之義,以叶俄音。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又,攺頗爲陂,以从今音,古音遂湮滅矣。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普火切,音叵。《博雅》少也。又差多曰頗多,良久曰頗久,多有曰頗有。《史記·叔孫通傳》臣願頗采古禮與秦儀,雜就之。 又《廣韻》《集韻》普過切,音破。《集韻》偏也。一曰疑辭。 又《集韻》蒲麋切,音皮。薳頗,楚人名,見左傳。*考證:〔《韻補》唐明皇以義字今音爲叉〕 謹按文義叉改又。〔《釋名》少也。〕 謹按語出博雅,今將釋名改爲博雅。 
 
   《说文解字》   字源字形   字源演变   |   |  | 小篆 | 楷体 |  |  
   English lean one side; very, rath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