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馄饨(餛飩)- 拼音:hún tun
- 注音:ㄏㄨㄣˊ ㄊㄨㄣ
词语解释- [dumpling won ton] 以面团皮包裹馅心后,放在汤水中煮熟,和汤同时食用
- 亦作“餫飩”。1.一种面食。用薄面片包馅做成。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酒食》:“今衣冠家名食,有 萧 家餛飩,漉去汤肥,可以瀹茗。”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百病主治药上·痢》:“水穀痢、小儿疳痢,﹝樗白皮﹞并水和作餫飩煮食。”《水浒传》第三回:“ 郑屠 道:‘却纔精的,怕府里要裹餛飩,肥的臊子何用?’”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冬至》:“夫餛飩之形有如鸡卵,颇似天地浑沌之象,故於冬至日食之。” 张天翼 《大林和小林》第二章:“ 皮皮 ,你们要是遇见了馄饨担子,就叫他挑到我这儿来,我要吃馄饨。”
- 2.指馒头。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三》:“饼,麵餈也。《方言》谓之餛飩,又谓之餦。然餛飩即今馒头耳,非饼也。京师谓之饝饝。”
- 3.用来渡水的浮囊。 清 余庆远 《维西见闻记》:“餛飩,即《元史》所载革囊也。不去毛而躉剥羖皮,扎三足,一足嘘气其中,令饱胀,扎之,骑以渡水,本 蒙古 渡水之法,曰皮餛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