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释义 | 
		 刓缺- 拼音:wán quē  
 
 - 注音:ㄨㄢˊ ㄑㄩㄝ  
 
 
  词语解释- 1.亦作“ 刓闕 ”。磨损残缺。 前蜀  杜光庭 《录异记·许君》:“因得古碑,文字刓缺,不可復识。”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闕,本不讹谬者,輒市之,储作副本。”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卧佛寺》:“门西有石盘,方广数丈,高亦称是,无纤毫刓缺。” 清  王士禛 《渔洋诗话》卷中:“ 东坡 《送李孝博之岭表诗》碑,在 蜀冈禪智寺 ,断仆已久,而字画幸无刓缺。”
 
 - 2.犹败坏。 唐  韩偓 《春阴独酌寄同年李郎中》诗:“诗道揣量疑可进,宦情刓缺转无多。” 宋  岳珂 《桯史·燕山先见》:“若沿边诸郡,士不练习,武备刓缺,则置而不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