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词语:

 

词语 四十二章经
释义

目录

  • 原文;
  • 《四十二章经》,一卷,包含四十二篇短短的经文,一般认为是最早的汉译佛经。
      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与汉明帝求法传说有密切关系。汉明帝求法有种种不同说法,因之有关本经传译的记载也有许多异说。本经的传来,最早的记载是《四十二章经序》(《丽藏》本经首及《出三藏记集》卷六所载与《弘明集》卷一《牟子理惑论》)。经序说,后汉孝明帝梦见金人,因遣张骞、秦景、王遵等至大月支国写取佛经四十二章;但不载年月。西晋王浮撰《老子化胡经》说是永平七年(64)遣使,永平十八年(75)还(《广弘明集》卷九《笑道论》第十四)。《历代三宝纪》以后的记载则都说是十年还汉。根据这些记载,本经的初传当在公元64~75年之间。
      经序和《牟子理惑论》仅言从大月支国写取此经,未说翻译。《出三藏记集》卷二始说张骞、秦景等于月支国遇沙门竺摩腾,译写此经还洛阳,肯定此经译于月支。《高僧传》卷一又说此经于洛阳译出。由此可见,此经翻译地点,自梁以来尚无定说。至于译者,《出三藏记集》说竺摩腾译写,《历代三宝纪》所引宝唱录,又以为竺法兰所译。《高僧传》则先云:“腾译《四十二章经》一卷,初缄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中。”后又说竺法兰译经五部,唯《四十二章经》现在。似乎并存以上两种说法。因之,后来本经通行本,遂皆题迦叶摩腾共竺法兰译。
      《历代三宝纪》载本经前后有两译本,一、迦叶摩腾于白马寺译,二、吴支谦译,与摩腾译者少异;又谓支译“文义允正,辞句可观”。今人有说现存本经《丽藏》本,虽题汉译,实系支谦所译。汉译文或因朴拙早佚,后人乃误以支译当之云。
      本经有多种异本,现存主要的有五种:一、《丽藏》本,二、宋真宗注本,三、唐《宝林传》本,四、宋六和塔本,五、明了童补注宋守遂注本。
      《丽藏》本出于北宋初蜀刻,为现存各异本中最近于旧写本的一种,其后宋、元大藏经皆依之。经文前面有序,与《出三藏记集》所载者相同。次为《四十二章经》文,各章内容大略如下:一、说出家沙门行道得果和四果的意义;二、说沙门道法应少欲知足;三、说十善恶业和在家修五戒十善亦能得道;四、说有过应悔,改过灭罪,后会得道;五、说以慈心对恶人;六、说人以恶来反祸自身,如送礼不纳还自持归;七、说恶人害贤者,如仰天而唾,又如逆风以土坌人还污己身;八、说博施福大;九、说随喜人施亦得福报;十、较量施福何者最大;十一、说天下有五难;十二、说垢去明存,犹如磨镜;十三、说行道者善,志与道合者大,忍辱者多力、除心垢者最明;十四、说心垢(三毒五盖)尽,乃知生死所趣,诸佛国土道德所在;十五、说学道见谛,如持炬火入于暗室,其冥即灭;十六、说应念道不应稍忽;十七、说恒念无常则得道疾速;十八、念道得信根其福无量;十九、念四大无我;二十、华名危身,如香自烧;二一、财色如刀上蜜,贪之截舌;二二、妻子情欲,患甚于牢狱;二三、爱欲莫甚于色;二四、爱欲之于人,如逆风执炬有烧手患;二五、佛诃玉女如革囊众秽;二六、为道不为情欲所惑,保其得道,如水中木顺流入海;二七、意不可与色会合;二八、无视女人,见之当如莲花不为泥污;二九、人为道去情欲,当如草避火;三十,说止息淫欲当先断心;三一、说无爱即无忧,无忧即无畏;三二、坚持精进,欲灭得道;三三、说学道调心,应如调琴弦缓急得中;三四、说学道应渐渐去垢,如锻铁;三五、说人不为道,生老病死其苦无量;三六、说人离三恶道乃至信三宝值佛世等八种难得;三七、说为道须念人命在呼吸间;三八、说离佛虽远,念戒必得道;三九、说佛经如蜜,中边皆甜,行者得道;四十、说为道须拔爱欲根,如摘悬珠,终有尽时;四一、说沙门行道,当如牛负重行于泥中,急求出离;四二、轻视富贵如过客,视金玉如砾石。全经大意说出家、在家应精进离欲,由修布施、持戒、禅定而生智慧,即得证四沙门果。文中包含了佛教基本修道的纲领。
      各章的内容多见于阿含部经典,例如:第三章见《中阿含经》卷三《思经》、《伽兰经》、《伽弥尼经》,第六章及第七章均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二,第十章见《中阿含经》卷三十九《须达多经》及别译《须达经》、《长者施报经》,第十七章见《杂阿含经》卷三十四,第二十四章见《中阿含经》卷五十五《晡利多经》,第二十六章见《杂阿含经》卷四十三,第二十八章见《长阿含经》卷二以下《游行经》、第三十章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五王品》之四、卷二十七《邪聚品》、卷四十九《非常品》之三,第三十二章见《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五《五王品》之三,第三十三章见《杂阿含经》卷九、《增一阿含经》卷十三及《中阿含经》卷二十九《沙门二十亿经》,第三十九章见《中阿含经》卷二十八《蜜丸喻经》等。但本经文字,比这些经文简略,很象是其摘要。《历代三宝纪》引《旧录》云:“本是外国经抄,元出大部,撮要引俗,似此《孝经》十八章。”此说当有所本。
      《丽藏》本以外的各本内容互有出入。如宋真宗注本,卷首没有经序,而另加序分“尔时世尊”至“为说真经四十二章”九十七字。又于第一章加了“识心达本,解无为法”两句,第一章后加“出家沙门断欲去爱,识自心源”云云一章;将《丽藏》本八、九两章合为一章;第十一章天下五难增为二十难;第四十二章增加“视大千世界如一诃子”等十喻。又在经末增加“诸大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十二字的流通分。此外与《丽藏》本相同的各章,文字上亦有些不同。现今坊间影印唐大历十三年怀素草书《四十二章经》,与此本同,似唐代宗时已有此本。房山石经明刻《四十二章经》,明正统五年(1440)德经等刻《四十二章经》及清乾隆印四体合璧本,皆与此本同。《明藏》亦收录此本经文及序。
      又《宝林传》(《金藏》残本)卷一所载《四十二章经》,现存本缺第五章前半各段,但真宗注本新加的十五难和十喻,此本俱有,真宗注本所加的第二章大概也有(这在依据《宝林传》撰成的《祖堂集》上见有此章文字,可以旁证)。它比真宗注本更大量增加了禅宗思想的字句。如第十一章末说“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第十八章改“吾何念念道”为“吾法念无念”等;第十九章改“覩万物形体丰炽念非常”为“覩灵觉即菩提”;第二十三章增“牢狱有散佚之文,乃至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等句;第三十六章末增“既发菩提无修无证难”一句;第四十一章增“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等句。它又有些地方改为禅宗常用的韵语文体,有些新改的词句与旧本意义相反,如改旧本“为道务博爱”为“人为博爱道必难会”。此外章节较旧本也有开合增损,且有不少费解的词句。经末无流通文而有后记,内容略同经序而较详。并说“此经梵书一十九叶,即竺法兰所翻”。未详何据,《宝林传》的记载,从来多有人怀疑。作《续宝林传》的惟劲,和依《宝林传》本作注的守遂,都是南岳怀让的后裔,智炬可能亦出于同一法系,而传本增减之处或即是禅宗中人(也许即是智炬本人)随自己的意见加以修改的。
      又宋六和塔本是杭州六和塔现存的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石刻。第五章以上略同真宗注本,但将注本第一章开为两章。其余内容则与《宝林传》本几乎全同,惟第四十一章仍保留了旧本的牛负重行深泥一段文。经末无后记而有西蜀武翃的跋。
      又明了童补注宋守遂注本,乾隆元年(1736)庄亲王府重刻,今收在日本《续藏经》中,它与《宝林传》本、六和塔本大体相同,惟章节开合偶有出入。有些《宝林传》本中费解的字句,此本依《丽藏》本作了更正。经末也没有流通文。明智旭解,清道霈《指南》,续法《疏钞》,金陵刻经处本,皆依此本,故它在近世最为通行。
      以上各本,《丽藏》本最早。如所说天下有五难,和凉译《三慧经》复次所说相同,可见其必有所本。又唐初《法苑珠林》卷二十三及后周义楚《释氏六帖》卷四引本经文也只五难,余本多出十五难,可见皆后世所加。《丽藏》本与真宗注本第五、第二十六、第二十八等章均与《阿含经》文相近,其余三本则不同。又《丽藏》本与真宗注本均有“人不为道亦苦”章,又在“牛行深泥”章前有“摘悬珠”章,梁陶弘景《真诰》中都曾用其全文,《宝林传》本等则删去这些。由此可见《丽藏》本所据,乃南朝以来的旧文,而《宝林传》本为晚唐改作。六和塔本、守遂注本与《宝林传》本同一类型,真宗注本则是从《丽藏》本演变为《宝林传》本过程中间的产品。
      有不少人怀疑本经是东晋时的中国人撰述,又因《出三藏记集》说本经为《道安录》所不载,故疑此经非汉时译。但《历代三宝纪》引《旧录》明说“本是外国经抄”,《出三藏记集》也说本经见于《旧录》。《旧录》为晋成帝时(326~342)支敏度所作,约与道安同时,当出于翻译,而且流行很早,在安世高译经以前,有这样的一种简单说明佛教基本修道的经典,似乎是很合理的。也就因为它是最早的一部汉译佛经,文字简短而又包含了佛教修道纲领,所以直到现在它仍为佛教徒重视典籍。至《宝林传》本一类的经本给南宗禅法作了有力的佐证,尤为宗门所喜用。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勅依《明藏》本转译本经为满、蒙、藏三种文字,连同汉译为四体合璧本印行。日文译本有山上曹源译《四十二章经》(收于日本《国译大藏经》经部第十一),高岛宽我译《现代意译四十二章经》(收于《现代意译佛教圣典丛书》第六)等。1871年有英人的译本,1878年法人又校印了汉、藏、蒙文《四十二章经》。1906年日本铃木大拙又出版英译本,还有1947年伦敦出版的《四十二章经》及其他两经的合本。
      本经汉文注解有宋智圆《注》一卷,《正义》一卷;仁岳《通源记》二卷,科一卷;均佚。现存的有《宋真宗注》一卷,天禧三年入藏,但现存宋、明大藏经皆无此书,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长沙叶德辉始据日本《缩藏》刻出单行。宋守遂《注》一卷,收在《注佛祖三经》(即《四十二章经》、《遗教经》、《沩山警策文》)中。明了童《补注》一卷,即补守遂《注》,每章前有四字标题。明智旭《解》一卷,较《补注》稍详。清道霈《指南》一卷,成于顺治二年(1645),仅分章,无标题。清续法《疏抄》五卷,成于康熙十八年(1679),每章前也有四字标题,与《补注》略异。(隆莲)

    原文;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离欲寂静,是最为胜。住大禅定,降诸魔道。於鹿野苑中,转四谛法轮,度憍陈如等五人,而证道果。复有比丘所说诸疑,求佛进止。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佛言:剃除须发,而为沙门。受道法者,去世资财,乞求取足。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慎勿再矣。使人愚蔽者,爱与欲也。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佛言:恶人闻善,故来扰乱者,汝自禁息,当无瞋责。彼来恶者,而自恶之。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佛默不对,骂止。问曰: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礼归子乎?对曰:归矣。佛言:今子骂我,我今不纳,子自持祸,归子身矣。犹响应声,影之随形,终无免离,慎勿为恶。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圣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佛言:睹人施道,助之欢喜,得福甚大。沙门问曰:此福尽乎?
      佛言:譬如一炬之火,数千百人各以炬来分取,熟食除冥,此炬如故,福亦如之。
      佛言: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饭五戒者万,不如饭一须陀洹;饭百万须陀洹,不如饭一斯陀含;饭千万斯陀含,不如饭一阿那含;饭一亿阿那含,不如饭一阿罗汉;饭千亿阿罗汉,不如饭一辟支佛;饭百亿辟支佛,不如饭一三世诸佛;饭千亿三世诸佛,不如饭一无念无住无修无证之者。
      佛言:人有二十难:贫穷布施难,豪贵学道难。弃命必死难,得睹佛经难。生值佛世难,忍色忍欲难。见好不求难,被辱不瞋难。有劫不临难,触事无心难。广学博究难,除灭我慢难。不轻未学难,心行平等难。不说是非难,会善知识难。见性学道难,随化度人难。睹境不动难,善解方便难。沙门问佛:以何因缘,得知宿命,会其至道?佛言: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沙门问佛:何者为善,何者最大?佛言:行道守真者善,志与道合者大。沙门问佛:何者多力,何者最明?佛言:忍辱多力,不怀恶故,兼加安健。忍者无恶,必为人尊,心垢灭尽,净无瑕秽,是为最明。未有天地,逮於今日,十方所有,无有不见,无有不知,无有不闻,得一切智,可谓明矣。
      佛言:大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佛言:夫见道者,譬如持炬,入冥室中,其冥即灭,而明独存。学道见谛,无明即灭,而明常存矣。
      佛言: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
      佛言:观天地,念非常,观世界,念非常,观灵觉,即菩提。如是知识,得道疾矣。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佛言:人随情欲,求於声名,声名显著,身已故矣,贪世常名,而不学道,枉功劳形。譬如烧香,虽人闻香,香之烬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后。
      佛言:财色於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言:人系於妻子舍宅,甚於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於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佛言:爱欲莫甚於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
      佛言: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天神献玉女於佛,欲坏佛意。佛言:革囊众秽,尔来何为?去,吾不用。天神愈敬,因问道意,佛为解说,即得须陀洹果。
      佛言:夫为道者,犹木在水,寻流而行。不触两岸,不为人取,不为鬼神所遮,不为洄流所住,亦不腐败。吾保此木,决定入海。学道之人,不为情欲所惑,不为众邪所娆,精进无为。吾保此人,必得道矣。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乃可信汝意。
      佛言: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於浊世,当如莲华,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言: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断阴。佛谓之曰:若断其阴,不如断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从者都息。邪心不止,断阴何益!佛为说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静,非色亦非行。佛言:此偈是迦叶佛说。
      佛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於爱,何忧何怖!
      佛言: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境前,破灭众魔,而得道果。沙门夜诵迦叶佛遗教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音普矣。”佛言:“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於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意若生恼,行即退矣,其行既退,罪必加矣。但清净安乐,道不失矣。”
      佛言: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言:人离恶道,得为人难;既得为人,去女即男难;既得为男,六根完具难;六根既具,生中国难;既生中国,值佛世难;既值佛世,遇道者难;既得遇道,兴信心难;既兴信心,发菩提心难;既发菩提心,无修无证难。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佛问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数日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饭食间。佛言:子未闻道。复问一沙门:人命在几间?对曰:呼吸间。佛言:善哉,子知道矣!
      佛言: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
      佛言:沙门行道,无如磨牛。身虽行道,心道不行,心道若行,何用行道。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於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佛言:吾视王侯之位,如过隙尘;视金玉之宝,如瓦砾;视纨素之服,如敝帛;视大千界,如一诃子;视阿耨池水,如涂足油;视方便门,如化宝聚;视无上乘,如梦金帛;视佛道,如眼前华;视禅定,如须弥柱;视涅盘,如昼夕寤;视倒正,如六龙舞;视平等,如一真地;视兴化,如四时木。
    随便看

     

    汉语词典收录了463404条汉语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语词语的中英文释义及用法,是汉语学习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ap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23:24